我记得我在初中高中的时候,看到一些我觉得很好笑的笑话。
就会誊抄下来在一个笑话本上。
想着可以写小说的时候化用在小说里,哪怕情节很生硬也要套进去。
比如我看了一个笑话并且用在了小说里主角去酒吧喝酒,看到旁边的一个人喝酒的时候是对着杯柄位置喝,细问后他说,因为很少有人会喝这个位置,所以这个位置是最干净的。
等他走了之后,又来了一个人,坐下,点了一杯酒,他也是对着杯柄的位置喝酒。
主角好奇的问,你也是觉得这个位置干净么?
他说:不是,是因为我有传染病,怕传染给其他人,所以这样喝。
这个段子那个时候我觉得很好,后来再看总觉得过于生硬,所以几乎是为了这点醋包的饺子,专门的设计了一场酒吧的戏份。
生硬的融入搞笑情节,多多少少的有点反感因为很多剧情其实不必要,却硬加入了一些搞笑情节,而有一些搞笑情节甚至是建立在破坏了人设的基础上。
本来很聪明的一个角色,为了去适配某个段子笑话,而刻意出现降智情节来融梗。
比如齐橙的作品里,”有个角色叫做王根基,某次他和主角一起去见某个部门部长的时候。
部长先是说,你是根基吧觉得不妥,于是换了称呼喊:那我喊你小王吧,不,小基吧”这个情节我初看觉得还挺有趣,作者之所以在一开始就给这个配角起名王根基,一直都是为了几十万字之后来那么一个情节。
而这个情节是由一个国家部级的领导去说的,以领导的文化程度和情商,不至于这样,多少有点生硬,生硬到我后续的几十万字里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就会想起这个名字梗。
以及齐橙还有一个角色,叫做毕云涛,直接就谐音避孕套,一旦理解了这个谐音,后续的所有出现他的情节都很难直视。
这类谐音梗名字,如果只是在出场一两次的配角身上玩一下无所谓,如果一个重要配角玩姓名梗,谐音梗,在我看来会破坏整个作品的严肃性,就像是小品一样的感觉。
毕竟很多小品最喜欢玩这类名字梗。
甚至有些作品主角的名字就开始玩梗,其实很出戏。
而有些段子,有一定的时效性,在当年的那个氛围下,的确会有一些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