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追书网 > 现代都市 > 好父母 教品德完整作品

好父母 教品德完整作品

张振鹏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网文大咖“张振鹏”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好父母教品德》,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小说推荐,刘蕾容真是文里涉及到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才呢?难道成才就是考高分,拿高学历吗?难道有了很高的学历就是成才了吗?未必呀!对孩子来说,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品德。儒家经典《大学》中说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财富是次要的。孔门四科(孔子门生必修的四门课程)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文学,即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后一位...

主角:刘蕾容真   更新:2024-04-02 22:2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蕾容真的现代都市小说《好父母 教品德完整作品》,由网络作家“张振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网文大咖“张振鹏”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好父母教品德》,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小说推荐,刘蕾容真是文里涉及到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才呢?难道成才就是考高分,拿高学历吗?难道有了很高的学历就是成才了吗?未必呀!对孩子来说,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品德。儒家经典《大学》中说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财富是次要的。孔门四科(孔子门生必修的四门课程)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文学,即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后一位...

《好父母 教品德完整作品》精彩片段




处世需要大智慧,但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具有真正的大智慧。所以,要想让孩子能够自如地处世,一定要培养孩子处世的品德。试想如果孩子自私自利,一心为己,不懂得尊重他人,不会换位思考,没有仁爱之心的话,他的人生之路能走得很顺畅吗?当然不能,因为孩子没有卓然处世的资本。所以,父母要给孩子这个资本,也就是处世的道德。

尊重他人:孩子给他人尊重就是给自己尊重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国)《孟子》

仁者必敬人。

——(中国)《荀子》

9岁的胡晓所在班级刚刚转来一名叫张月的新同学,张月的家在山区,说话时口音较重。第一天报到,老师让张月上台做自我介绍,他说:“大家好,俺叫张月。俺是新来的,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以后咱们能成为好朋友。”

下课后,胡晓还发现张月的腿似乎有点残疾,走路时总是一瘸一拐。妈妈来接胡晓放学时,看见胡晓正和张月开玩笑,他模仿张月走路的样子,并学着张月的口音说:“俺是新来的,俺为什么这样走路呢?因为有人把俺忽悠瘸了。”

胡晓的行为引来周围同学的哄笑,张月的脸通红,急得说不出话来。妈妈见状立即上前去,把胡晓拉到张月面前说:“胡晓,你为什么要取笑同学?你必须要给这位同学道歉,否则我们今天就不回家!”

胡晓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无奈之下就给张月道歉,并说:“张月对不起,我不该学你。”

回到家妈妈问:“儿子,知道妈妈今天为什么会对你发火吗?”胡晓一脸不高兴地说:“妈妈脾气真大。”

妈妈说:“其实妈妈也不想对你发火,可是你不应该取笑别人的短处。你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学人家说话,还学人家走路,这样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你要懂得尊重同学,不要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去取笑他人,一个好孩子是不会这样做的。”

胡晓点点头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以后不再嘲笑同学了好吗?”妈妈说:“嗯,这就对了。”

孩子在玩耍时,取笑他人并以此为乐,是很常见的事情。有的父母认为这是小事,但孩子的习惯正是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出来的。常常取笑他人,就会有损于自己的恭敬心,孩子会因此意识不到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也是一个人不自重的表现。

父母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组成的,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等于教他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最初是由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所决定的。”由此可见,尊重他人,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父母要告诉孩子,对方无论是长辈还是同辈,是朋友还是对手,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同的人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层次上,但尊严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自重而尊他,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就会让别人的自尊受到伤害,所以,即使是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不可以口无遮拦地随意去伤害他人。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时刻记得孝亲尊师

要让孩子尊重他人,首先要让他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让孩子尊敬父母,并不是满足父母的利己主义,而是因为孩子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是他做人的基础。试想,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却会尊重老师、同学,这种尊重会是发自内心的吗?

7岁的真真很喜欢吃桃子,这天妈妈给她买了桃子回来,真真洗完桃子就要吃。妈妈说:“真真,外婆也喜欢吃桃子,可是她总想把好吃的留给你吃。你说,是不是该先拿给外婆吃呢?”真真听了,立即高兴地把洗好的桃子拿去给外婆。

后来,每遇到真真爱吃的食物时,妈妈都不忘提醒真真把食物先拿给长辈吃,让真真养成了好东西要先拿去孝敬长辈的习惯。

当然,让孩子尊重父母,可能父母会不好意思和孩子说:“你是我养育的,你必须尊重我。”但是,可以让孩子尊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懂得尊重长辈。

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尊重自己的老师。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孩子只有对自己的老师有恭敬心和信心,才会乐于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孩子对老师的尊重,就不会有理想的教育。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老师就总是对的吗?错了不能说吗?”其实父母要明白,让孩子尊重老师,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因为老师的对错只是一时,而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却会影响他的一生,尊重师长是每个人为人处世中最重要的一课。

父母如果帮着孩子说老师的过错,就会影响老师在他心中的威信,并增长孩子的傲慢心。一个求学时不尊重老师的人,走向社会后也往往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他会认为这个世界就他自己厉害,这样不妥协、不合作的态度必然无法与人协作,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建议三:让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常有父母抱怨说,自己好不容易收拾干净的房间,孩子一会儿就又弄乱了。这是因为他不知道劳动的辛苦,所以才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妈妈刚打扫完卫生,7岁的冬晴就拿起一袋瓜子嗑起来,边嗑边看电视,不一会儿就把瓜子皮丢得到处都是。妈妈看了,不禁摇头叹气,又要帮冬晴打扫烂摊子。

周末,妈妈打扫卫生时,就叫冬晴来帮忙。

“冬晴,擦一下桌子。冬晴,把地扫了。把抹布洗一下吧。”……在妈妈的指挥下,冬晴做了这件做那件,忙得不亦乐乎。打扫完卫生后,妈妈拿起一袋花生正要吃,冬晴立即说:“妈妈,小心花生皮不要掉地上,打扫卫生好累啊!”

妈妈笑笑说:“这下知道打扫卫生辛苦了吧,你以后也要好好保持卫生啊!”冬晴连连点头说:“当然了。”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总是添乱,可以适当地让他帮自己做一些家务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而不要一边抱怨孩子,一边再去打扫干净。只有让他亲身体验,他才会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再随意破坏家庭环境卫生。

建议四:培养孩子的恭敬心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都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被家人众星捧月般地疼爱着。古人教育孩子要“父母呼,应勿缓”,现在几乎颠倒为“子女呼,应勿缓”。

爸爸妈妈对7岁的西美宠爱有加,但西美却从不知关心父母。

每天,爸爸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西美还要嚷着让爸爸陪她玩“骑大马”,边玩还边催促妈妈做晚饭。

这样的溺爱,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长辈,不知道长幼有别,并逐渐养成自私傲慢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教孩子尊重他人,并不是让他在形式上会礼让与人,而是要让他从内心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呢?儒家经典《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就是从生活中的一行一动培养孩子的恭敬心,让孩子对长者心存敬畏。《弟子规》中还说“兄道友,弟道恭”,也就是说还要教孩子与同学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尊敬、和睦相处,因为这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是恭敬孝顺父母的延伸。

建议五:告诉孩子做人要“和而不同”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却都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不人云亦云。

父母在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并不等于盲目符合;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为了与别人一致而不讲求原则,是十分不理智的,这是“谄媚”,并不是真正的尊重。

金玉良言

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一定也非常尊重他人,因为尊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一定要让他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进而尊敬师长、同学,直至尊敬每一个人、每一种动物、每一件物品,也就是说,要扩展到对万事万物的尊重。

忍耐心强:孩子忍得了,才不会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中国)《论语》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中国)《增广贤文》

10岁的东东去学游泳,由于他是游泳班的插班生,所以在基础和技术上都要比其他孩子差一些。

周末,妈妈又陪东东来到游泳馆,教练要求孩子们抻筋、压腿,其他孩子的动作都很到位,只有东东因为学得晚,需要教练帮他纠正。为了让东东将动作做标准,教练用手抓住东东的脚,从背后压他的身体,东东的身体几乎要贴在了地面上,他哭喊着:“教练,别压我了,我自己做好吗?”

游泳馆里充斥着东东的哭喊声,好像他在受酷刑,妈妈的心也跟着揪起来。做完基础动作,东东又在教练的指挥下跳进水里游了起来,看着他瘦小的肩膀妈妈感到很心疼。

训练结束后,东东见到妈妈就委屈地哭起来,妈妈紧紧地抱着他,并在他耳边说:“儿子,你要学会忍耐!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有些事情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因为这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面对经受磨练的东东,妈妈也像其他父母一样为之心疼,但理智的她却没有让儿子就此放弃学习游泳,而是鼓励他要学会忍耐,并坚持下去。妈妈清楚地知道,父母不能呵护孩子一生,但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让必须让他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并能忍受痛苦和挫折。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皆能忍耐。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忍小而成大事,最终灭吴;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堪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饱受宫刑后仍忍辱负重,最终写成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凡是有所建树者,都拥有超强的忍耐力,要能够忍的住痛苦、磨难,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虽说现在物质生活丰富,让孩子吃苦的机会并不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却更容易心理脆弱,所以父母有必要为他创造一些经受磨练的机会,锻炼他的耐力,让他能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失败,或是体验一下沮丧的情绪对他也是有益的。

培养建议

建议一: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耐力

面前的食物还没吃完,孩子便嚷着要吃另外的食物;在游乐场玩滑梯时,无视前面正在排队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就爬上去;刚刚说饿了,饭还没有熟,就已经等不急,要吃零食来充饥……如此种种,都是孩子缺乏耐性的表现。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10岁时的一天,爸爸从冰箱取出一块比一号电池还大的冰块,说:“婷婷,你若是能把这块冰握15分钟,我就送你一本书。”

刘亦婷说:“没问题,爸爸可要说话算数哦。”爸爸说:“当然!”爸爸拿起秒表,喊了一声“开始!”她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握冰了。

开始,她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随着时间变长,她的手心开始感觉到刺骨的疼痛,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转移注意力,尽量不去想。

坚持了好久,终于爸爸说:“15分钟了。”刘亦婷高兴地欢呼起来:“我赢了!我赢了!爸爸你一定要给我买书。”爸爸也很高兴地说:“没问题,一定买!”

培养孩子的耐力,需要父母有意识地为他创造时机,进行考验和锻炼。据儿童教育专家提示,孩子的耐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幼儿至小学阶段,是培养耐力的关键阶段,在此时期内如果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长大后可能会比较浮躁,很难耐心做事。

建议二:父母做事一定要有耐心

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所以要想培养出有忍耐力的孩子,父母自己做事首先要有耐心。如果父母做事情常常浮躁、不耐烦,孩子也会因此而变得焦躁,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每个人都会容易发火。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

10岁的楚楚每当在学习中遇到难题都会跑去问爸爸,但遇到爸爸心烦的时候,他就会说:“自己想想,没见我忙着吗?”有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楚楚就会问:“爸爸,这是什么字?”爸爸说:“自己不会查字典吗?”久而久之,楚楚和爸爸就渐渐疏远了。

而且爸爸还发现,楚楚的耐性越来越差,常常会因为某件事做的不及时或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急躁、发脾气。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情绪和习惯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包括做洗衣、扫地、和孩子交往,并且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的耐心就是为培养孩子的忍耐打基础。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退一步”

古人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失败,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这时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他,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而过度认可孩子的痛苦,则会让他更加觉得自己很不幸。这时,需要父母教孩子退一步来考虑问题。

因为让孩子学会忍耐,并不是要他强忍,而是要学会转变思想、换种角度去思考,退一步,孩子也许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时他就会发现本来很难忍耐的事情随着观念的转变而豁然开朗了。

建议四:增加孩子的自控能力

所谓自控能力,就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弱,比如妈妈会告诉他不让饭前吃巧克力,虽然他知道,但当看到香浓的巧克力时,还是会禁不住美味的诱惑,偷偷去吃。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消极地等待它“树大自然直”,而需要父母悉心培养,增加他的自我约束力。

12岁的米超因病要做一次手术,术前他非常紧张,一度落泪问妈妈:“妈妈,我可不可以不做手术?”

妈妈平静地告诉米超说:“手术是必须做的,而且手术后有几天你会比较痛苦。妈妈如果能代替你受苦,一定会这样做,但是谁也不能代替你,所以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哭泣和喊叫并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因情绪激动引起头痛,所以你应该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去面对。”

听了妈妈的话,米超点点头。他明白没有其他选择,然后就勇敢地进了手术室。手术后,他并没有哭,而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切,这让医生感到十分惊奇,并夸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当孩子受到磨难时,父母不要过分强调他的痛苦,而是应该让他平静地接受,避免引起他过大的情绪波动。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冲动或绝望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下来,不要被情绪左右,要忍得住冲动,征服自己才能战胜任何困难。

建议五:让孩子学会等待

《易经》中说:“君子藏器与身,待时而动。”意思是一个人即使有超人的才智,也不要到处炫耀,而要等待适当的时机把才能施展出来。父母要告诉孩子,即使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但在机遇尚未成熟时,也要学会停下来等一等,这样既能平复一下自己焦躁的心情,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理清思路。

要知道,人生从来都不是径直到达成功,而是曲线进步,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等待,等在恰当的时机、等待转折的路口。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成功不是只需要冲锋陷阵的勇气,还需要进退有方的冷静和智谋。

金玉良言

人生只要有进展就会有困难,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突破困难的过程中,心灵会备受考验,这时最理智的选择就是忍耐。让孩子学会忍耐,父母一定要先有耐心,因为教育孩子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其次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锻炼孩子的耐力,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强大的忍耐心。

与人分享:孩子互惠互利的双赢智慧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中国)《论语》

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美国)马克·吐温

李凯刚满6岁,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大家都很疼他。可能是小时候被惯坏了,他的东西别人都不可以碰,否则他就哭闹不停。

有一天,小姨去他家串门,带了他最喜欢吃的樱桃。他看到后可高兴了,妈妈刚洗好,他就大吃起来。妈妈想拿几个给小姨吃,但是央求了半天,方凯就是不肯拿出一个樱桃来。当看到他吃饱出去了,妈妈就趁机拿了几个给小姨。当方凯进来看到小姨和妈妈正在吃樱桃,马上大哭起来,还拿着剩下的樱桃砸向妈妈。

现在,由于父母过度的呵护和溺爱,使孩子长期处于特殊的环境内,其自私的心理和独享意识不断滋长,很多孩子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分享”的现状不容乐观。

孩子懂得谦让和分享,就会受到长辈和同龄人的喜爱,而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孩子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往往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要知道,分享并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一种获得,分享观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分享也不仅仅是指物质方面的,还包括精神方面的,能分享快乐,也能分担忧愁。懂得分享的孩子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和交流。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分享

很多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宁可自己多吃苦,也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凡是好吃的、好玩的都要给孩子。即使孩子诚心诚意地邀请父母一起吃东西,有的父母也会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如果经常被父母拒绝,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与人分享的美德。所以说,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分享,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和父母分享。

上小学2年级的伟哲非常喜欢吃橙子。有一天,妈妈的朋友送来一篮橙子。按照妈妈平时的习惯,妈妈每次都会拿出3个橙子,让伟哲分。伟哲每次都会拿一个给自己,另外两个给父母。

有一天,只有一个橙子,伟哲把它拿出来,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眼睛似乎在说“就这一个了,没法再分了。”但是,还没有等伟哲说,妈妈马上就说:“你能不能把橙子分成两半,一半给爸爸,一半给妈妈呢?”伟哲一听,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但还是把橙子分成了两半,给了父母。父母接过来,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

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孩子分享的对象,让孩子在家里分水果,并教育他先分给长辈,然后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学会与人分享,而且还学会尊重长辈和关心他人。

建议二:用交换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分享

很多孩子在学校或者其他公共场合和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总希望自己能独霸所有的东西。事实上,这种自私和占有的心理,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但是,父母若是因此而一味地去批评孩子,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父母可以采取交换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与人分享。

8岁的小蕊是家里的独生女,但爸爸妈妈却不希望她自私。每次妈妈给小蕊买了她喜欢的玩具或者图书,都会鼓励小蕊把它们带到学校里去,让她和同学们彼此交换图书。

开始,小蕊也很不情愿,觉得新买来的自己都还没有看够,就要拿去给别人。这时妈妈就会说:“小蕊,如果你把书借给别的同学,这样你也可以向别的同学借你喜欢的书来看。这样,我们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看到很多的书。”

小蕊明白了。于是,她总能拿仅有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并获得别人的信任。同时妈妈还教育她,要注意保护别人的东西,不能损坏。要像爱惜自己的物品一样爱惜借来的物品。

如果孩子一开始不习惯与人分享,可以让孩子用交换的方式来与其他人分享。这样,孩子认识到与人分享的好处,就不会再拒绝与人分享。

建议三:善于用智慧引导孩子去分享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让他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当他渐渐长大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在餐桌上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他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从中品尝到做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一天,妈妈带着8岁的儿子去广场,到广场后,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酸奶给儿子喝。这时,妈妈注意到旁边有一个更小的孩子,正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自己儿子手中的酸奶。

妈妈就对儿子说:“你给这位小弟弟一瓶酸奶好吗?”儿子很不情愿地说:“妈妈,我们又不认识他。为什么要给他喝?”妈妈耐心地说:“要是这位小弟弟在喝酸奶,你却没有酸奶,那你想不想喝呢?”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想喝。”

妈妈说:“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瓶酸奶给这位小弟弟喝。以后也会有其他的小朋友把好吃的东西给你呢?”儿子看了看妈妈,终于拿了一瓶酸奶给小男孩。

很多孩子都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善于运用智慧去引导孩子,从而让他学着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建议四:不要纵容孩子的自私行为

每个孩子都有希望把好东西自己独享的欲望,然而父母若是不加以引导,还宠溺他,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

上小学2年级的淼淼有“收藏”东西的嗜好。有一次,妈妈买了一只颜色鲜艳的雨伞回来,淼淼一看,非常高兴,并把雨伞拿到了她的房间。又一次,爸爸买了两只水杯,淼淼很喜欢,又把水杯放在了自己的橱柜里。更有甚者,她有一次看上了妈妈的发夹,硬是要了过来,据为己有。时间久了,淼淼房间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不但装满了书架和衣柜,就连桌子上,床下也塞得满满的。各种日用品堆积在淼淼的房间里,像一个小“仓库”。

而淼淼的“仓库”却只进不出。甚至妈妈买回来的新的不锈钢小勺也被淼淼藏在“仓库”里不准家人使用。有时家里来客人了,妈妈想拿来用一下,淼淼就会挡在门口不准进去。

妈妈渐渐意识到了淼淼爱“收藏”的坏毛病,想从根本上改变淼淼的观念。于是,爸爸妈妈商量,多为淼淼准备一些家庭活动。比如,让她为家人盛饭、分发点心,并且还告诉她,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淼淼也不可以特殊。然后,妈妈选择了一些对淼淼吸引力不大的物品先作为索要对象,慢慢地淼淼“仓库”内的东西就越来越少。父母会对淼淼的每一个小进步都给予表扬。渐渐地,淼淼主动地把东西拿了出来。.

孩子在家庭中由于受到过度疼爱,容易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一切都是我的,这样他就会变得自私。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纠正,这种坏毛病就会妨害孩子的成长。

被父母过度迁就的孩子不但不能与人分享,还会养成自大和冷漠的性格,一切都为自己。对于已经形成毛病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谆谆善诱,创造机会和环境让他摆脱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学会把美好的事物与人共享。

金玉良言

现在,独生子女不愿意与人分享,就会妨碍他情商的发展,所以父母必须意识到孩子的小毛病中可能会蕴藏着大问题,要及时地帮助孩子纠正自私的行为,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要多创造孩子与人相处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谦让。

仁厚待人:孩子与人交往的“通行证”

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掉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美国)戴尔·卡耐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中国)《论语·里仁》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被后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而他的好品德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自他小时候起,家人就非常注重培养他仁厚待人的品德。

谢安七八岁的时候,他的哥哥谢奕已在朝为官。谢奕经常带着谢安一起进入公堂,让他增长见识。有一次,谢奕要处罚一个因酒后乱事的老翁。但他并没有将老翁收监,也没有打板子惩罚他,而是罚他喝酒。那老翁开始还乐得“领罪”,一壶接一壶地喝了下去,不一会儿,老翁有些不胜酒力,但谢奕却如没有看见一样,并没有停止处罚,依然让老翁继续喝。

这时候,坐在谢奕腿上的谢安于心不忍了,他就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谢奕一听,脸色立刻缓和了下来,他问谢安:“你是要放过他吗?”谢安点了点头,谢奕微微一笑:“好啊,那就听你的吧。”

后来,这件事被人不经意地传开了,京城中的人都知道谢安自小就宅心仁厚,并肯定他将来一定可以成就大事。

谢奕对老翁看似无意的惩罚,也许就是在等谢安的“于心不忍”,他这样的做法,正是在培养谢安仁厚待人的性格。而谢安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后成为一代良相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父母也应该让孩子从生活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仁厚待人的品德。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拥有仁厚慈爱之心的好人,但现在许多孩子的表现却并未如父母所愿。有的孩子会自私地将东西据为己有,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与人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有的孩子还会欺负弱小,与人斤斤计较,一点也不豁达,等等。孩子的这些表现,都与“仁厚”二字相去甚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难免向自己的父母“开刀”。

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增强意识,要让孩子明白,仁厚待人是他与人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最为需要的一种态度。一个人只有能仁厚待人,他才能更好地与人共事,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培养建议

建议一:要孩子明白待人仁厚的真正意义

父母要告诫孩子,待人仁厚的人,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对他人仁厚,自己也会具有稳定的情绪,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而且,待人仁厚的人还可以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就。对于孩子来说,仁厚待人将会是他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好品德。

另外,父母也要格外提醒孩子注意的是,待人仁厚也不能姑息错误,对于某些人错误的言行,也要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决不能不分好坏一律“仁厚”对待。否则就是对他人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建议二:提醒孩子要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仁厚源于对他人的尊重,父母要让孩子始终抱有“人人平等”的信念,让他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提醒他,别的孩子和他一样,都需要帮助与被帮助,所以一定要仁厚待人。

暑假里的一天,5岁的表弟到7岁的柳君家玩。但柳君总是不让表弟碰他的玩具,而且还将自己的零食藏了起来。于是,妈妈将柳君叫到一旁,说:“你有那么多玩具,也有那么多好吃的,为什么不给表弟呢?你想,他没有玩具也没有糖果会开心吗?表弟是来找你玩的,他不开心,你们还怎么一起玩呢?若是换成你,你又怎么想呢?”

柳君听了妈妈的话后没有说话,但却偷偷地看了看表弟,只见表弟正羡慕地看着他那一堆玩具。柳君很不好意思,他连忙跑过去把玩具和零食都翻了出来,招呼着表弟:“来呀,我们一起玩。”表弟高兴地跑了过来,和柳君玩得不亦乐乎。

让年龄尚幼的孩子知道分享不很容易,很多孩子就和柳君一样喜欢独占。这时父母就要提醒孩子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让孩子也做一个换位思考,从而及时改变,做到仁厚待人。

建议三:及时赞扬孩子的仁厚行为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孩子内心的仁厚也总是会不经意间表现出来。所以,当他主动做一些善待他人的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以示鼓励。而得到父母称赞的孩子,也就会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发扬的,他就会自觉地将这一美德保持下去。

一天放学后,8岁的女儿邀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不小心撕破了女儿最喜欢的童话书,她很生气,刚想要冲同学发火,却看见妈妈正站在同学身后冲她摇头。

女儿猛然想起妈妈曾经对她说过要宽厚待人。于是,她只说了一句“没关系”,接着自己找来胶带纸粘起书来。那位同学一看,也连忙过来帮忙,并且不停地道歉。

同学走后,妈妈笑着夸奖女儿说:“表现不错啊!你要记住,你用仁厚之心去好好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会这样对待你的,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你的未来将会大有好处哦!”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赞扬也要注意方式,要就事论事。同时,父母也要提醒孩子摆正心态,仁厚要发自内心,不能抱有其他目的,更不能为了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表扬才去仁厚。

建议四:告诉孩子善待他人与自己的利益不冲突

孩子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自己宽厚待人了,那我的利益是不是也会随之减少呢?比如我宽厚地把本属于我的糖果分给了别人,但我却没有糖果了,那我的这种善待是不是就等于“亏待”了自己呢?父母此时应该帮助孩子解开这个心结,要让他知道,他不会因为善待别人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反而会让自己受到很多益处。

爸爸曾经教育10岁的蒋尧,要他学会仁厚待人。但蒋尧却说:“我仁厚了,他们得利,我不就吃亏了吗?”爸爸觉得非常有必要帮蒋尧改变这种想法。

一天晚饭后,爸爸指着蒋尧课本里的范仲淹说:“这位大诗人的儿子范纯仁曾经在一个小县城当县令,一年天灾,老百姓没有饭吃。范纯仁当时只想救活百姓,便果断开仓放粮。后来,得知消息的皇帝便派人调查范纯仁是不是私自开仓。”

蒋尧听到这里瞪大眼睛说:“那他不是傻了吗?他一定会被砍头的。”爸爸笑了笑,继续说:“但这个消息却先于调查的官员传到了县里,全县的百姓拿出自己家中的粮食又堆回到仓库中,粮食不但没少,反而多了许多。你看,范纯仁一颗仁爱之心拯救百姓,百姓也一样用感激之情回报他。你说他的利益有没有受损呢?”

蒋尧听完故事,默默地思考着,最后他对爸爸说:“我明白了,其实仁厚待人,就等于善待自己。我以后也会善待他人,就像范纯仁那样。”爸爸听后赞许地笑了。

蒋尧的爸爸很聪明,他用一个故事改变了蒋尧只顾自己利益的想法。正如这位父亲所说,仁厚待人,就等于是善待自己。仁厚这一美德是不会伤害个人利益的,反而会使人得到更多。

金玉良言

其实,教孩子仁厚待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因为仁厚待人也是需要孩子发自内心才有意义的。而对于孩子来说,仁厚待人的好品德将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使他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同时也锻炼了他待人处事的能力。

乐于助人:让孩子人生路越来越宽广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苏联)高尔基

我活在人间只有一次,所以只要能为任何人做好事或能表示仁爱之心,我会即刻去做。

——(德国)格雷利希

网络上有这样一条报道,说是2008年的高考,一名女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按照分数线她只能上一个独立学院。一天,她去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但因为天降暴雨,她到达咨询会现场的时候,招生人员已经在撤展了。当时,这名女生看见一位矮个子老师正在费力地整理雨篷,她马上走过去帮助老师整理了起来。但就是她的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引起了一旁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的注意。后来这位老师邀请这名女生参加新加坡一所大学的面试,那所大学最终录取了她,并且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

看完这则报道之后,一位母亲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有一个刚刚7岁的女儿,才上小学1年级。母亲叫过女儿,将报道当作故事讲给她听,并对她说:“这位姐姐因为助人为乐而获得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你看助人为乐是不是很重要呢?既能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你说,这位姐姐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

女儿笑着点头说:“妈妈,我也要助人为乐!我一定会向这位姐姐学习的!”

母亲也笑了,她知道女儿尽管并不一定能透彻理解助人为乐的真正意义,但只要能从她小的时候开始就进行培养,她一定能够养成这一好品德,并能由此受益终生。

这位母亲用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范例,让女儿以此为榜样。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女儿也一定会让助人为乐这一品德在自己的心底生根发芽,她也一定能将这一好品德保持下去。

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只要有人能伸出援手拉一把,也许被帮助的人就能很快渡过难关。而受到帮助的人怀着感恩的心,又会在其他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同样给予爱心,这样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对于所有人来说,乐于助人是大家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有句俗语叫“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试想自己都不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别人又怎么能帮助你呢?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品德,让孩子从“帮助别人”这一行为中收获快乐,也收获未来的希望。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品德,将能使孩子的人生道路越来越宽广。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往往能更容易为他人着想,也就能更自然地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且,他还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得到快乐。这样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受人欢迎、受人尊重、受人爱戴。

而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的人,这样的人总是惦记着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失,也就永远不可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弟子规》中说:“己有能,勿自私。”是说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不要自私,要懂得帮助人。否则,有能力却不及时给予他人帮助,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是否有失,这样的人也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还会失去真正的朋友。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要远离自私自利。

建议二:提醒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

助人为乐的事情应该是不分大小的,无论多小的事情,人都应该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一些举手之劳、点滴小事,却恰恰反映出来一个人的善心。

放暑假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自己助人为乐的文章。9岁的贺楚从放假一开始,就经常站在家门口等着做好事。但是眼看着暑假就要结束了,贺楚的文章依然没有完成。

一天晚饭的时候,他对爸爸抱怨说:“想做好事都没得做。”爸爸笑着摇头:“好事有许多,可是你都错过了啊!”贺楚很疑惑。爸爸说:“小朋友摔倒了,你没去扶她;老奶奶东西掉了,你没有帮忙捡;邻居家的叔叔让你帮着拿东西,你说自己没空;妈妈让你帮着一起打扫楼道,你也摇头拒绝……你一定想说,这些都是小事吧?可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事做好了,你才能算是一个有助人为乐精神的好孩子啊!老师是要你培养好品德,可不是让你为了做好事而去等好事。”

贺楚恍然大悟,他再也不去“等”了。后来的几天,他积极地帮助生活小区中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也终于写出了一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文章。

孩子一看到“助人为乐”几个字,往往都会有这样的认知:小事不算是做好事。父母要及时纠正他的这种想法,无论多小的事,只有真诚地伸手帮忙去做了,一个人才能算是拥有好品德,“等好事”的行为绝不是助人为乐。

建议三:教育孩子,不能有目的地助人

助人为乐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但若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去帮助别人,那样这种品德就变了味道,也就不能算作是高尚的品德了。

一天,7岁的夏宁搀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他的行为得到了老奶奶和周围行人的夸奖。从那以后,夏宁开始积极地做好事,因为做了好事他能得到表扬。但有一天,他帮助一位阿姨搬东西,阿姨最后也没说声“谢谢”就走了,没有得到表扬的夏宁很是不开心。

了解情况后,妈妈说:“你帮助别人这没错,但是,帮助别人可不是为了要别人表扬你呀!你若是带着这种目的去助人,你又怎么能得到快乐呢?你要记住,我们帮助别人应该是无私的。”夏宁想了一会儿,他决定按照妈妈说的去做,要做一个真正拥有良好品德的人。

有目的的助人,这却恰恰反映出人的自私。所以,夏宁的妈妈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是正确的。她让孩子丢掉了不正确的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无私精神与良好品德。

建议四:帮助孩子学会理智地付出爱心

向处于困难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人表达爱心的方式。但是,爱心的表达也是需要有原则的,它也需要与正义联系在一起。若是明知道对方要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却还要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也同样不是助人为乐,而等于是“助纣为虐”了。

上小学3年级的儿子一天放学回家后告诉爸爸,说老师批评他了,因为他和外班同学打架。爸爸听后,忍了忍怒气问道:“你为什么要去打架?”儿子小声说:“同桌说他受了外班人的欺负,我不能看着朋友受委屈,所以我就帮他去打那个同学。我以为我是在助人为乐,但老师却说我这样做不对。”

爸爸想了想,说:“老师批评得对,你这样做的确有错,怎么可以随便就去打人呢?你帮助别人的精神是好的,但也要看情况,看对方到底需要怎样的帮助,只有好的、正确的事情你才能去帮,记住了吗?”儿子沉默了一阵后,点了点头。

孩子有时候也会分不清他“助人”这件事是否真的是在帮助别人,他的判断能力不强,所以他很容易就会帮错忙。所以,父母也要积极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并让他学会分析,要能理智地付出爱心、给予帮助,以防止孩子陷入是非不明的困扰之中。

建议五:告诫孩子,乐于助人也要注意安全自护

乐于助人与安全自护,看起来本是不相关的事情。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媒体上也经常报道,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孩子的单纯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对其实施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提醒他在做善事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持机智、讲究策略。要告诫他,即使是乐于助人也不能忘记安全自护。

金玉良言

父母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让孩子受到熏陶。无论是父母自身,还是名人的故事,孩子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就可以对助人为乐有更为具体、真实、理智的认知。总之,孩子应该具备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因为这可以支持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

真诚利他:一分真诚,让孩子得一分受用

一个人要表现最高的真诚,就必须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

——(印度)泰戈尔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英国)乔叟

虽然才上小学4年级,但严瑞却很喜欢看《三国演义》。当他看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的时候,就对爸爸感慨道:“刘备真有耐心啊!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第二次去又冒着大雪,诸葛亮还不在;第三次去,诸葛亮在睡觉,可刘备居然一直站在一边等。要是换做我,我可能也会像关羽张飞那样,想要直接绑了诸葛亮的。”

爸爸笑笑说:“这就是刘备的一大长处:真诚!诸葛亮之所以答应刘备出山,也是因为刘备的真诚打动了他。所以,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看故事,也不能只带着娱乐的心去看,你也要能看出来这里的道理。刘备的真诚,正是你应该学习的好品德啊!”

严瑞翻着书,仔细思考着爸爸的话,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真诚”两个字,并对爸爸说:“我也要加强学习,争取也要具备真诚这一好品德!”

爸爸借故事对严瑞开展教育,既迎合了孩子的兴趣,又让孩子受到了教育,让他有所收获,这种教育方式值得父母学习。无论怎样,父母都应该要让孩子明白真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要让孩子能从小就学会真诚待人。

所谓真诚,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实和诚恳。无论是话语还是行动,只要真诚地表露,都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正如《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不真诚,就不可能打动别人。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一定要真诚待人,要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处事。若是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迟早会露出马脚,并为人所唾弃。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都应该要发自内心,绝对不能勉强做出样子给人看。真诚表露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才能更好地处事。

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真诚这一态度,将会关乎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那么无论他的生活、学习还是事业,就都能够成功且美满。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要能放得下面子

面子的存在,多是怕人瞧不起自己,所以给自己扣上一个面具。或者是用以掩饰自己的不足,掩饰自己不想给人知道的缺陷;或者是要做给人看,换来别人的称赞。但是,有掩饰就势必会有虚假,一旦有虚假存在,就很难再保持真诚了。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要想表现真诚,就要能放下面子,不再追求虚荣。

一名9岁的男孩,家境并不算富裕,但他看其他同学都穿得好,自己若是穿普通衣服,面子上挂不住。于是他不停地向家里要钱摆阔,对人总是吹嘘自己家里多么有钱。

后来,家里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开始去偷。而同学们也发现了他在撒谎,于是逐渐疏远了他。最后,这个男孩进了少管所接受劳教。

追求表面的荣耀、心理的光彩,这就是虚荣心,而面子高于一切就是虚荣的“最高境界”。这名男孩就是因为变得虚荣而失去了真诚的心,人生才走上了岔路。所以,父母要教孩子能放得下面子,要丢弃虚荣心,也不要自己小瞧自己,要心怀坦荡,这才是真诚的表现。

建议二:让孩子将真诚融入到各个方面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真诚都应该是自然流露的。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表现真诚不是在做选择题,不能选一个“正确”的方面去表现。真诚应该是融入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态度,可以体现在人的任何言行举止之中。

爸爸妈妈经常教育7岁的田超待人要真诚,田超也很听话,见人就打招呼,待人有礼貌。有一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几个小伙伴到田超家里去玩,后来大家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妈妈回来后,田超委屈地向妈妈“告状”,说别人如何如何不对。妈妈听后却说:“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错呢?你该真诚对待他们呀!”田超说:“我都让他们来家里玩了,那还不真诚吗?”妈妈摇摇头:“真诚不只要你对人打招呼、邀请他们来玩这么简单啊!它还表现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任何事情都要真诚,当然也包括友好相处,包括认错道歉。”田超不情愿地看着妈妈,妈妈笑笑说:“也许那件事不一定就是你的错,但你要是先真诚地去反省,做一下弥补,道个歉也没什么,大家还是好朋友!”

后来,田超去跟伙伴们道歉,大家也都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一笑泯恩仇”,又如以前一样亲密无间了。从那以后,田超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保持真诚,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孩子有时候因为想得很简单,做得也就不到位。正如田超的妈妈所说,真诚是需要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孝心、问候、道歉、帮忙、宽容……等等,父母要让孩子将真诚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将真诚地、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

建议三:告诫孩子,真诚付出应当不求回报

孩子有时候会觉得:我对人真诚,那么他人是不是也该对我的付出做一个等价交换呢?父母要帮助孩子扭转这种思想,要让他知道,付出真诚需要一颗真心,而且真诚的付出也应当是不求回报的。

10岁的郭燕转学到了一所新学校,第一周的学习很快过去了。周末的时候郭燕对妈妈说:“我觉得班里有几个同学很排斥我,老师也很严肃,我觉得好难融进去。”

妈妈却劝她说:“不用总想着别人是不是喜欢你,只要你能真诚对待你的同学就好,不要在心里与别人对立。你想,若是你总觉得大家不喜欢你,那么你也就不会去喜欢大家,时间长了,对你也没有好处,而且你自己也会很累啊!所以,真诚对待所有人就好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郭燕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后来她在妈妈的鼓励下,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同学。慢慢地,她和许多都学都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其实,很多时候,许多人都会像郭燕这样,由自己的内心而起,作出“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判断。尽管这种心理表面看来是在保护自己,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渴望对方回报的不真诚的表现。所以,父母要告诫孩子,真诚付出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只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愉快。

建议四:提醒孩子,真诚也不是讨好

真诚待人与刻意讨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发自内心地与人交好,真诚换来的将是高尚的友谊,以及美好的生活与人际交往;而后者,则是一种带有不良目的的媚态,讨好别人的行为,是在贬低自己,这样得来的绝不是友谊,也许还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伤害。

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对人真诚是好事,但绝对不能破坏原则。无原则地去讨好他人,也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真诚,既要放下面子,也要顾及到“面子”,绝不能丢弃自尊,应该自爱自重。

金玉良言

环境的熏陶也是最能改变人的,接受不同的环境熏陶的人,要么为人喜欢,要么为人厌恶。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与真诚的人做朋友,大家都真诚起来,孩子自然也就能培养出这一好品德。总之,培养孩子真诚待人,对他当前和未来的生活与事业都是大有好处的。

敢于道歉:表达歉意,孩子才能进步更多

人要学会反思,如果是自己错了,应当主动道歉,如果是别人错了,应当学会包容,这才是朋友相处之道。

——(中国)孙云晓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不能忍,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

——(中国)陈毅

迈克小的时候就非常勤劳懂事,12岁时他就在上学之余给附近的邻居送报纸,以赚取零用钱。在他送报纸的客户中有位慈祥的老妇人,现在他已经不记得那位老妇人的名字,但她曾给他上了一堂有价值的人生课,让迈克记忆犹新。

某日午后,迈克和小伙伴在那位老妇人的房后玩耍,他们向她的房顶上丢石头玩,看着石头像流星一样从房顶滑落,他们觉得很有趣。迈克也捡起一块石头丢上去,也许是因为那块石头太滑,在丢出去的时候石头偏了方向,一下飞到了老妇人房子的后窗上,只听“哗”的一声,窗玻璃被打碎了,孩子们慌忙逃走了。

当晚,迈克一夜没睡,一想到老妇人家破碎的后窗,他就十分不安,担心会被老妇人抓住。但迈克依然每天要去给老妇人送报纸,而老妇人也仍然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可迈克内心的负罪感却与日俱增。

经过考虑,迈克决定将送报纸的钱攒下来给老妇人修窗户。三周后,他攒了7美元,这些钱正好可以买一块后窗的玻璃。于是,他写了一张便条,在上面向老妇人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并希望能得到她的谅解。然后,他把钱和便条装在一个信封内,天黑后悄悄投进了她家门口的信箱。迈克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他感到一种赎罪后的解脱。

第二天,他又去给老妇人送报纸,他坦然地对老妇人说:“您好!夫人!”老妇人很高兴地说谢谢,然后递给迈克一样东西,说:“这是我送你的礼物!”原来,是一袋饼干,在迈克吃了很多块饼干后,突然发现里面有一个信封,信封里有7美元和一张信笺。信笺上写着一行大大的字:“诚实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骄傲!”

迈克是一个善良而质朴孩子,在闯祸之后由于不能无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和不安而去承认错误,并勇于去道歉,承担责任,最终被老妇人原谅,还得到了她的赞赏和奖励。

做错了事情是遗憾的,但如果做错了事还要加以掩盖,挖空心思去躲避谴责,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遗憾。因为人们往往能够原谅一个做错事的人,但不会原谅一个掩饰错误的人,这是因为做错事可能是无意的,而回避谴责却一定是有意的。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错,教孩子正视问题、敢于道歉,是让他学会一种坦诚做人的态度。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树立诚实勇敢、有错就改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对于孩子道歉后的良好表现,父母也要及时发现和表扬,让他明白只要敢于承认错误、自觉改正,就是一个好孩子。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真诚道歉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说“对不起”,但这样的道歉却又时常让受委屈的孩子不满。因为说“对不起”的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了事,父母问起时就可以说自己已经道过歉了。

可是,一句敷衍的“对不起”并不能让受委屈的孩子的感情得到较好的修复。常常是犯错的孩子已经说过“对不起”了,而另一个孩子还是会闷闷不乐地坐在一旁。

7岁的箫箫和6岁的若若一起玩滑梯,若若还没有滑下去,箫箫就迫不及待地从上面溜了下来,把若若撞到了地上。若若大哭起来,箫箫的妈妈跑过来,抱起若若说:“箫箫,你把妹妹撞哭了,还不道歉?”

箫箫扮了鬼脸说:“若若真不禁撞,对不起!”说完又去玩滑梯了。若若听了,又哭起来,妈妈说:“箫箫,道歉是向别人承认自己做的不对,所以一定要出于真诚之心,而不是随便说句对不起就完了,这样会让别人觉得你根本不想道歉。”箫箫走过来,向若若鞠了个躬,说:“若若,对不起!我撞疼你了吧?是我不好。”若若这才抽泣着说:“箫箫,我不疼了。”

父母在教孩子向别人道歉时,首先要让他去试着了解对方的感受,然后可以让他去抱抱受委屈的小朋友,说“是我不好,我不再这样做了。你原谅我了吗?”让孩子懂得真诚地道歉,才能真正地化解矛盾,发自内心说声“对不起”,才能消除对方的悲伤。

建议二:父母做错事,也应该向孩子道歉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敢于道歉,但有些时候父母自己做错事时却碍于面子,不习惯明明白白地向孩子道歉,而是用其他形式含蓄地弥补一下自己的过错。但是年龄小的孩子不容易理解这种道歉方式,只记得自己莫名其妙地受了委屈,所以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要想孩子敢于道歉,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自己做错事时也要明确地向孩子道歉。这并不是说父母向孩子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而是要让他感受到父母道歉的诚意,更重要的是,让他体会到父母内疚的心情,了解到父母的歉意是由心而发的,这样孩子才会了解到道歉的真正含义,并从内心真正地原谅父母的过错。

父母不要认为向孩子道歉是一件有失大体的事,坦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歉意,不但不会使自己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让他更加尊敬父母,并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明确而真诚地道歉,才能让孩子更相信父母能给自己一个安全而公平的家。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忏悔

让孩子敢于道歉,需要父母培养孩子学会忏悔,这样当他有了过错时,不经父母批评就会自责,会因为犯错而产生不安的情绪,自然而然就会对受害的一方产生歉意。

爸爸带13岁的贝贝回老家,贝贝做了一只弹弓,并在村外的树林里打死了一只麻雀。这一幕正好被爸爸看到,他没有立即责怪贝贝,而是把他带到了一个雀巢旁,巢内有几只嗷嗷待哺的雏雀。

爸爸说:“它们失去了妈妈,现在没有人能喂活他们了。”看到这种情形,贝贝难过地流下了眼泪,说:“爸爸,我错了。我害了小麻雀,还害了它们的妈妈。”当晚,贝贝难过得没有吃晚饭。

有许多事,在做错后也许已经不能弥补,道歉对对方也已经起不到安抚的作用,但是让孩子生起忏悔之心,却能让他从心底深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是孩子对自己心灵的清洗,并能使提醒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建议四:不要随意惩罚犯错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做错事后,由于心理上感到害怕,本能的反应促使他只想把事情隐瞒起来,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但同时也反映了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

当孩子做错事时,如果父母对其进行责骂、训斥,就会使孩子害怕犯错,并在心中形成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尽量去隐瞒事实的真相。

7岁的珠珠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她对妈妈撒谎说是小猫打碎的。妈妈问:“哦,是吗?真的是小猫打碎的吗?”珠珠支吾地说:“嗯……是的。”妈妈并没有因为女儿撒谎而惩罚她。

过了几天珠珠主动和妈妈说:“妈妈,对不起。那天的花瓶是我不小心打碎的。”妈妈抚摸着珠珠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好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就好,以后不要撒谎了!花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好品德。”

有句话说:“小孩子犯错,上帝也能原谅。”这是因为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犯错,但并不是说,孩子犯错就可以听之任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事不要紧,关键是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道歉。父母也不要仅仅是原谅孩子的过错,还要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如何改正,这样才是真正的“原谅”。

金玉良言

让孩子敢于道歉,并不仅仅是教给他一种礼貌行为,还能让他通过自己所犯的错误对自己有一次更为清醒的认知。孩子在向他人道歉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逐步对自己加以完善,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己。

换位思考:教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中国)《增广贤文》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中国)《弟子规》

一天,14岁的张峰对妈妈说:“妈妈,给我200块钱吧,我想买个新的MP3。”妈妈说:“原来的没坏,为什么要买新的?”张峰说:“那个都已经落伍了……”妈妈说:“这不能成为理由,不准买。”

“那给我30块钱好吗?我零花钱不够了。”张峰又说。妈妈说:“我考虑考虑吧。”

张峰马上不高兴了,说:“30块钱还要考虑考虑啊?”

“当然了,你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妈妈说道。

过了几天,妈妈和爸爸都要出差,临走前对他说:“爸爸妈妈这周都要出差,给你150元钱,你是小小的男子汉,要负责照顾好你和妹妹的生活。”张峰说:“好的,放心吧。”

妈妈出差回来后,他就诉苦:“妈妈,这几天我太辛苦了,不仅要安排我们俩的生活,妹妹还总是向我要零花钱。不给她,她就哭,最后把钱都花没了,妹妹还和我赌气。”

妈妈笑着说:“是吗?那你不也和妹妹一样,给你零花钱少的时候,你不也不高兴吗?”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妈妈,真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那样了。原来管理一个家这么不容易啊!”

智慧点拨

张峰在照管妹妹的过程中,懂得了一个爱花钱、又不体谅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联想到自己平时的行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作出改变,也会像妹妹一样,让妈妈感到烦恼。张峰的变化,是因为妈妈给了他体验生活的机会,让他了解到管理一个家的辛苦和操劳,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亲子之间也需要良好的沟通,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存在种种的误会和不愉快,就是因为人们往往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为自己考虑就会与他人产生冲突。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体贴懂事,这就需要父母教孩子从小学会换位思考。

《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勉强他人去做。父母要告诉孩子,在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时,应该想想自己是否乐于这样做。如果自己都不愿意,为什么还去要求别人这样做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父母不但要让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还要让他知道,己所欲,也要缓施于人。因为自己想做的,别人未必也想做,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妈妈给8岁的美美买了她爱吃的草莓,美美非常高兴,并把自己心爱也小猫抱来,叫它一起吃,小猫不肯吃,美美就说:“你快点吃呀,特别好吃!”然后,还把草莓放在小猫嘴边。

妈妈见了,就对美美说:“美美,不要强迫小猫吃草莓。就如每个人爱吃的食物都不同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你很喜欢小猫,但是却不能要求它也爱吃草莓。”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乃至于动物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它),这样不是对对方好,还会因此引起对方的烦感。

建议二:让孩子体验他人的感受

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孩子最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一般不善于体会别人的感受,也不知道遇到事情别人是怎么想的。

有一天,妈妈去接7岁的李新放学,刚走到学校门口,正好看见李新在和其他小朋友打闹,并把别人推倒在地上。

回家的路上,李新扯着妈妈的衣角跟着妈妈走,妈妈突然回头推了李新一把,他一下坐在了地上,说:“哎呀!妈妈你干嘛!”妈妈问李新:“我推你,你怕不怕?”李新嘟起小嘴说:“怕,妈妈吓我一跳。”

妈妈说:“我推你,你就会害怕。那你在学校推别的小朋友呢?别人怕不怕?”李新说:“怕。”

“突然推别人危不危险?”妈妈又问。

“危险。”李新回答。

“记住了吗?以后不要突然跑去推别人。”妈妈说。

李新点点头。

让孩子体验自己的行为带给别人的感受,就是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孩子做错事,或伤害、妨碍到别人,并坚持己见不肯改正,往往就是因为没有机会去体验他人的感受。父母要让他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他才会摒弃自我中心,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建议三: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

常常有父母抱怨说,自己将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但忙累时孩子却好像得了“感情淡漠症”一样,对父母连句最基本的关心问候都没有,还向父母要这要那,得不到满足还会闹情绪。

晚饭后,妈妈发现14岁的明顺闷闷不乐,就问:“孩子,最近有什么心事,能和妈妈说吗?”明顺说:“妈妈,为什么别的同学有好多零花钱,我却只有这么少……”

妈妈这才知道,原来明顺不高兴是因为嫌零花钱少,经过思考,妈妈决定让明顺体验一下挣钱的辛苦。周末,妈妈一大早就把明顺叫醒了:“明顺,妈妈今天身体不舒服,咱家的超市今天就交给你打理了。”明顺说:“好吧,妈妈。”

晚上,明顺从超市回到家,说:“妈妈,我好累啊!我既要清理卫生,又要照顾生意,还要算账。”这时,妈妈说:“明顺辛苦了,明天妈妈有事要做,你还得替妈妈一天。”明顺显然很失望,但妈妈没有理会他的情绪。

第二天,明顺回来后问:“妈妈,你平时每天都要做这些工作吗?”妈妈说:“你说呢?”明顺说:“妈妈,你太辛苦了,挣钱真难啊!”

从此,明顺花钱越来越节省了,也很少向妈妈要钱了。

让孩子与父母换位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让他思考的层面上,还要付诸于行动,让他亲自体验父母是如何辛苦工作和照顾家庭的。这样孩子就会了解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并因此变得更加勤快、懂事、孝顺。

建议四:父母也要与孩子换位思考

父母虽然是长辈,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绝对服从于父母,过于强硬的教育不但不会让孩子变乖,反而容易激起他的叛逆心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

6岁的婷婷过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小丑玩偶作为礼物。婷婷打开盒子,看到里面的小丑却一脸的不高兴,妈妈说:“婷婷不喜欢这个玩偶吗?多滑稽啊?”

婷婷说:“妈妈,它长得好吓人。白白的脸,大窟窿眼睛,像个鬼。”

“像个鬼?”妈妈不解地问。

“嗯。我觉得它很恐怖……”婷婷闷闷不乐地说。

与孩子换位思考,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喜好,而不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喜欢的孩子也一定会喜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成人想当然的认识不同,许多孩子不仅不喜欢小丑,还觉得小丑很可怕。

有的父母把换位思考简单化,认为把自己和孩子的位置交换一下,就是换位思考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父母若想真正了解他,就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并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金玉良言

父母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因为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就是让他克制自己的欲望,了解别人的需求。这样,孩子会越来越理性,并懂得体贴他人、理解他人,也会因此受到他人的欢迎。

小说《好父母 教品德》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